「身如逆流船,心比鐵石堅。望父全兒志,至死不怕難。」李時珍幾百年前的一句名言流傳至今,當中藏了多少的行醫之難、著書之難、出書之難,恐怕是任何人都難以抵受的壓力。李時珍用了他的一生醫治百姓、利益社會、貢獻國家,除了在中國歷史上成為一名傳奇人物,在國際醫學界上也獲得了極大的認可。就讓我們回顧一下中醫莫大貢獻者李時珍的行醫之道吧!
李時珍生於1518年,對中醫發展最大的貢獻當然是撰寫《本草綱目》。《本草綱目》在明朝正德年間成書,是集明朝以往本草學之大成,採用綱目體系為藥物分門別類,收錄藥物物種繁多,包括植物、動物、礦物、農學、物侯、地理等範疇。全書合共五十二卷,將近一百九十萬字,載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,共附醫方一萬一千零九十六首以及一千一百零九幅繪製藥圖。因此,《本草綱目》被譽為「中國古代百科全書」,不但是中國藥物學之巨作,亦開創了歷代本草著作的先河。然而,李時珍的行醫之路卻不平坦,生涯規劃更是屢遇挫折。能夠有如此成就,實有賴於他日以繼夜、持之以恆的作為。
李時珍一生中遇到三次大難,第一次,是他的行醫之難。幼年時,李時珍體弱多病,又會時常犯目疾。他深明生病的痛苦,而醫者就能夠治好病人,於是便展開了「三次求父」的事蹟。第一次,李時珍請求身為名醫的父親讓他做一個醫者,父親勸他讀書考取功名;第二次,李時珍十四歲考中秀才再次請求父親答應,父親勸說醫者責任重大,社會地位不高卻關乎性命;第三次,李時珍三次鄉試不中,由於不想再考取功名,於是又懇求父親答應他做個醫者。父親見他三次請求,三次堅定不移,於是便不再阻攔,從此父子二人並肩而行,精誠為醫。
古代人們以效忠國家為首,甚至願意為國捐軀,而現在的國家較注重人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質。儘管如此,李時珍生於醫生地位低下的古代,仍然「望父全兒志,至死不怕難」,這種面對行醫艱難,卻堅持逆流而上的堅毅,實在是難能可貴。李時珍「人命至重,有貴千金」的行醫之道,把病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而捨棄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,是我們任何一位醫者都值得學習的。
李時珍第二次大難,是他的著書之難。李時珍伴隨父親行醫多年,偶然會遇到辨錯藥的病例,而當時的本草書大多「蓋未深加體審,惟據紙上猜度而已」,知曉百姓對良藥的希冀,又眼見病人求醫問藥的艱難,於是心懷松柏之志的李時珍,萌生重修本草書的壯志。修本草是一項難能可貴的大工程,李時珍考證八百餘家連同諸家本草,透過斧正、增補、補漏本草書,自提筆至粗略成書將近三十年。李時珍心懷平生夙願,查歷代典籍,踏萬水千山,穿風霜雨雪,歷寒來暑往,只為守一盞孤燈,這種「身如逆流船,心比鐵石堅」的能耐,是用整整三十年去彰顯的。
李時珍遇到的第三次大難,是出書之難。由於李時珍修成的《本草綱目》全書接近一百九十萬字,因此刊刻工程甚大,據說李時珍曾多次尋求書商,但結果都被拒絕了。幸運的是,李時珍得知若邀請當時的大儒王世貞為《本草綱目》作序,就能大大提升刊刻出版的機會。李時珍就算卑躬屈膝,也要千里迢迢來到王大人面前求序。他說:「為自己,我一生不求人;為從醫,求過父親三次。」為了出書,李時珍就算在花甲之年也願意奔赴尋人,一心一意只求「壽國以壽萬民,壽萬民以壽國」。
一開始,李時珍並未順意地很快找到王世貞答應作序,而是被拒之門外。苦等良久後,最終才托付一位書僮幫忙轉交《本草綱目》,王世貞初見《本草綱目》便讚不絕口,立即引見李時珍並一口答應了作序的請求。王世貞問到李時珍書中內容是否確實無誤時,李時珍想到重修本草,於國於民責任重大,於是打算把《本草綱目》再詳加考訂,沒想到,這一修,又是十年。
「上自坟典,下及傳奇。凡有相關,靡不備采。」上自古代典故,下到民間傳奇,凡是於藥物相關的沒有記述不到的。李時珍一生的心血終於得以流傳後世,造福天下。他曾說:「天下醫書,利益天下,當天下共修,世代永新。」李時珍鼓勵後世的人也應當在他的本草綱目上加以修正,繼承中國科學精神中的求真務實、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。有了這種成熟的精神,一代接一代的醫者才能「迎難而上」,既解決時代的問題,也為繼後的醫學發展鋪墊未來。李時珍的行醫之道,體現了以民至上,以生命至上的信念。
現時的人,常常認為中醫是不可能更勝西醫一籌,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,是因為現時的社會太講究效率和速度,於是慢慢調理身體、「連根拔起」的中醫漸漸地被埋沒......慶幸的是,香港最近的一項重大改變完全推翻了以往的舊想,未來首間中醫醫院預計將於2025年落成,為香港中醫藥發展的路上奠定一塊重要的基石和給予一定的重視。
即將誕生的香港中醫醫院,相信能成為像李時珍一樣的中醫標誌,承載堅毅精神的重量,把中醫醫術發揚出去!
🌿「浸大中醫選修科」學什麼?
🌿【做盛行啊?】陳狄麟|註冊中醫師
文︱高原
鷹的完美要在天空下施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