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鹿鼎記》中清朝與羅剎國(今俄羅斯)之間的溝通是由傳教人湯若望作傳譯員,當時兩國均沒有學習中文和羅剎文的翻譯員,兩國交戰亦因為言語不通,羅剎國於康熙年間不斷進犯邊境,除了韋小寶略懂俄羅斯文外,湯若望和另一外國大臣南懷仁懂拉丁語,羅剎國使者也會講,於是他們便為皇帝翻譯。其時羅剎被認為是野蠻大國,沒受教化,所說出來的語言、內容不太適用於禮儀之邦的中國,湯南二人聽完之後還要略加修飾,文字既要尊敬皇帝、得體(態度也是)、符合當時清朝的語境之餘要將重要的訊息帶到,重點是即場翻譯(就是現在的接續翻譯,consecutive interpreting),亦不能在康熙、眾大臣面前思考太久,稍有不慎腦袋不保,可想而知湯南二人能力真的很棒,堪稱通才!
翻譯,要做到快狠準不容易,便如練功一樣,內功深厚要幾十年的光景,翻譯讀四年已可窺門徑,向通才進發!
快:掌握節奏
翻譯有分口譯、筆譯及口譯,口譯又稱為傳譯。有人說傳譯就像跳舞一樣,何時收放、進退、彰顯或隱晦,保持住節奏、流暢度、美麗的型態,殊不簡單。傳譯有分即時傳譯(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)及接續傳譯,前者是令人心跳加速的種類,速度非常快、信息量大,基本上是與講者同時間發言,如同網絡不穩時語音聊天會延遲一兩秒一樣。經常在電視看到兩國元首、官員會議戴上耳筒,講者說話的內容,傳譯員即時透過麥克風翻譯,聽眾便會極快從耳筒收到訊息,非常耗費心力,考驗傳譯員的功力、集中力、壓力管理。
接續傳譯如上述所講,過程是交替進行,講者講完一段內容,傳譯員同時需要以筆記記錄要點,然後作出翻譯。中國有位知名的翻譯官張璐專為國家高級官員翻譯,古文詩詞的即場翻譯難不倒她,「和則兩立鬥則俱傷」譯成「A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bilat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will make both winners while a confrontational one will make both losers. 」如用中文即時解釋恐怕也難到諸位了,何況是英文,而且對著國家級重要人物,要掌握講者的節奏,何時傳譯、何處停頓,不會搶了講者的話頭,兼顧儀態,表現專業。
狠準看似一樣,其實相輔相成,下回再續。
傳送門:
翻譯學什麼?培養快狠準通才
邊間U有得讀翻譯?
文︱漁民
畀魚人哋食一餐,不如教人捉魚過一生。